Welcome to WEISHIN TECHNOLOGY company website

AI為何愛裝懂?研究揭開錯答背後的訓練陷阱

近來,關於AI會「胡說八道」或「裝懂」的討論愈來愈熱烈。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:明明AI聽起來講得頭頭是道、語氣自信,甚至像專家一樣分析問題,但實際上提供的卻是錯誤或不完整的資訊;有些人甚至會用AI的回答來和他人爭論,認為AI的答案必定正確。
然而,這並不是AI有意欺騙使用者,而是與它的運作原理、訓練方式、資料來源以及回答生成機制息息相關,了解這些原因,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看待AI的風險,也知道如何正確使用。


什麼是 AI 的「裝懂」或「錯答」?
當 AI 在不知道正確答案的情況下,仍然用非常肯定的語氣輸出錯誤內容,我們可以把這個行為稱之為「裝懂」或「幻覺」,這和單純的打錯字不同,因為 AI 的回應可能非常流暢,看起來很專業,因此更容易誤導使用者。

為什麼 AI 會「亂答」?其實主要有五個原因:

  1. 1.訓練目標導向
    大多數語言模型的訓練方式,是預測「下一個字會是什麼」,這些訓練數據本身並未附帶「真/假」的標籤,它追求的是「語言流暢」,而不是「事實正確」。
    例如,常見知識因為資料很多,AI 容易答對;但在冷門資訊(例如某人的生日)在資料裡很少出現,AI 只能「瞎掰一個答案」。
  2. 2. 強化學習的影響
    為了讓 AI 回答更像人類,訓練過程會獎勵「有回應的答案」,這讓 AI 傾向給出一個看似合理的說法,而不是直接承認「不知道」。
    就像學生考選擇題,如果空白不寫會被扣分,他就會寧可亂猜。
  3. 3. 資料本身的問題
    AI 的知識來自網路文章、書籍、新聞等。如果資料裡有錯誤或偏差,AI 也會學到錯誤內容,就像我們如果一直聽到錯誤資訊,也可能誤以為是真的。
  4. 4. 知識有時效性
    AI 的知識通常停留在訓練資料的時間點,如果你問最新的新聞或事件,它只能用舊資料推測,出錯機率很高。
  5. 5. 生成策略設定
    AI 在回答時,會受到一個叫「溫度(temperature)」的參數影響。它決定答案要穩定一點,還是多變一點。
    溫度低:答案比較固定,像考試只寫最標準的解答。
    溫度高:答案更有創意,可能會給出各種不同的想法,但也比較容易出錯。
    所以,有時候 AI 看起來很自信,不代表答案就是真的,只是因為「它覺得這樣說最合理」。

錯答可能帶來的風險
  • ﹒ 誤導使用者,造成錯誤決策(特別是在醫療、法律、財務領域)。
  • ﹒ 破壞使用者對 AI 的信任。
  • ﹒ 在自動化流程中放大錯誤,導致系統性問題。

使用者該怎麼做?(簡單實用建議)
  • ﹒ 要求來源:請 AI 提供可查證的出處,如果沒有來源就不要全信。
  • ﹒ 保持懷疑:AI 說得很流暢,不代表一定正確。
  • ﹒ 交叉驗證:重要資訊一定要去官網、新聞、學術資料再確認。
  • ﹒ 避免全自動化:高風險領域(如醫療、採購)必須有人類審核。

開發者可以怎麼做?
  • ﹒ 結合資料庫(RAG 技術):讓 AI 回答時能引用最新、可靠的來源。
  • ﹒ 允許 AI 說「我不知道」:建立拒答或不確定性提示。
  • ﹒ 持續更新與監控:修正錯誤回報,確保資料集更乾淨。
  • ﹒ 人機協作:AI 當輔助工具,不是最終決策者。

OpenAI 研究澄清的迷思
OpenAI 也特別澄清五個關於幻覺的迷思:
  1. 1. 提高準確率 ≠ 消除幻覺。
  2. 2. 幻覺不是必然的,AI 可以選擇不回答。
  3. 3. 大模型不一定比小模型更少幻覺。
  4. 4. 幻覺並不可怕,它的形成機制已經被研究理解。
  5. 5. 單靠「幻覺評估」不足以解決問題,因為現有制度仍在鼓勵 AI 亂猜。

小結
AI 的「裝懂」並不是 AI 故意欺騙,而是它的 訓練方式和設計機制 造成的副作用。
對一般人來說,最實際的做法是:
多問來源、保持懷疑、重要資訊一定要驗證。

AI 可以是很好的輔助工具,但目前還不應該被當成唯一的決策者。


參考資料
  1. 1. AI 為什麼寧可亂猜卻不敢說「不知道」?OpenAI 點名訓練與評估機制的致命缺陷
  2. 2. 不是AI愛瞎掰!研究:訓練制度誘錯答 機器人寧可裝懂